深圳疫情最新消息今天又封了(深圳疫情最新通告通知)
26
2025-08-13
午夜十二点的上海博物馆门口,等着入馆的观众已经排到了马路边 。
即使是在上海,这样的情况也不多见。这批观众都是为了一个已经在上海办展超一年的特展“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而来。展览最后一周 ,上博创造性地连续开放168 小时,午夜零点至早上六点的午夜场,在开始前已几乎预约殆尽 。
零点后走进馆内 ,依然能感受到热切的观展气氛。在萨卡拉的秘密展厅,不少观众兴奋地和同伴讨论,“据说这个馆里很多文物,是从埃及直运上海 ,连埃及人也没看过”。
持续开放超过一年,这场展览依然热度不减,这恐怕是原因之一 。
无论以何标准来看 ,古埃及文明大展都是一个由国内文博机构领衔组织、世界一流水平的特展。以观众人数看,至7月底展览已接待260万次观众,闭幕时预计观众总数将超270万人次 ,刷新全球博物馆单个收费文物类特展参观人数的最高纪录;以展陈水平来看,这是有史以来全球最大规模 、亚洲最高等级的古埃及文物出境展,其中超过95%的文物为首次来到亚洲。
上海的观展市场也没有辜负这场展览。门票之外 ,文创活动及周边衍生产品营收就超4亿元,带动城市综合消费超200亿元 。真金白银的支持,无疑给了特展之“特”更大的底气。
站在世界视野的高度办这样一场大展 ,绝非易事,无论是允许观众带宠物猫入场,还是连续开放168小时,都是前所未有的创意。上海之所以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 ,自然有其底气在 。
仔细观察,小到展柜高度、玻璃透明度、灯光布置 、清洁频率等细节把控,大到站在“文明互鉴 ”的高度设定策展思路 ,展览的成功都离不开城市在文化软硬件两方面的强力支撑。
这背后,是上海一流的全球资源配置和调度能力。在合作层级上,能够撬动超过95%的文物首次来到亚洲 ,达成中国国有博物馆和埃及政府的首次合作,甚至许多文物直接从考古遗址现场被运到上海博物馆,这种从发掘现场到陈列展厅的高速转化 ,考验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实力和在世界上的文化话语权 。
而上海的调度能力,已超越了简单的资源汇聚,而是将其转化为特色活动、文创开发、文旅联动、联合考古等更多元的价值。这种转化 ,并非简单的文物搬运,背后有着坚实的文化主体性作为支撑。
不同于以往国内古埃及文明题材的展览直接从欧美博物馆借展,以西方视角进行叙事,此次展览由上博联合专家团队自主策划 ,展示了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 。在学术层面,为展览提供了更具本土特色的支持。
这是一种基于专业的对不同文明的平视与尊重,也是上海文化辨识度的体现。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 ,上海的魅力之一在于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 。这座城市用一次次的文化实践证明:各美其美 、美美与共,胜过任何一种单一的文化审美。而人类文明本就是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环境中不断融合、成长、进步的。在逆全球化阴影笼罩世界的今天 ,这显得尤为珍贵。
守护这份珍贵,上海动作频频 。与人民广场的古埃及文明大展隔着一条黄浦江,浦东美术馆的巴黎奥赛博物馆艺术瑰宝展同样备受关注。今年底 ,还将有卢浮宫博物馆16至19世纪杰作大展登陆上海。同一时空,不同文明在此交相辉映 。
社交媒体上,不少人特意发帖晒图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博物馆吗?”很多观众特意请年假也要在午夜时分走进博物馆,不仅是为这场特展,也是为了一次独特的活动体验。就在上周末,小红书“包 ”下复兴岛举行了融二次元漫展 、音乐节等多种元素的“开放世界冒险岛”活动 ,吸引数万年轻观众从全国各地蜂拥而来。
各种打破边界与规则的文化创意能成功落地,上海高度包容性的背后是高效的行动力 。我们可以看到,小红书活动期间 ,复兴岛内道路临时交通管制、高温天户外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周不间断开放的博物馆内外,有效的文物保护措施、快速的场地整理 ,以及午夜长队边守护的闪烁警灯。
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上海,“埃及展现象”将不止于这一篇章 ,也不止于这一年。国际文化交汇的光辉与文化创意的光点,始终会在上海闪耀 。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