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限号2020最新限号10月,郑州限号2021最新限号时间10月份】
6
2025-08-14
上海是一座造梦的城市 ,一年一度的上海书展,可能是最让人沉醉和感动的那个梦 。
8月13日一早,接近上海展览中心延安中路几个入口 ,蜿蜒有序的队伍提示着:一年一度的书香盛宴就要“开席”。
81岁的退休工程技术师葛道远家住浦东,“年年都来书展!”排在他身后的85岁姜老伯告诉记者,“从年轻时就是家 、新华书店、工作单位三点一线 ,书展怎么能不来呢? ”
来自成都的高二学生小赵说,前两年就想来上海书展,今年终于成行 ,“想买书,也想买有意思的文创。”
一早排队等待入场的读者 。施晨露摄
“三代人马出动,因为孩子喜欢书!”拖着小拖车过安检的金阿姨指指身后的女儿和上小学三年级的外孙。
“以前是一个人逛,今年有了伴儿。 ”包老伯给上初中的陈家姐妹在序厅主雕塑前拍下照片 。“不光是陪外公 ,我们自己也想来,喜欢科幻书。”姐妹俩告诉记者。
包老伯给两个外孙女留下“我爱读书,我爱生活”的留念。施晨露摄
尽管是工作日 ,上海展览中心里的鼎沸人气为各地图书从业者注入信心 。“上海书展真是一个奇迹般的存在! ”《收获》杂志编辑吴越在新书《光的觉醒:1925年五卅运动回溯》分享会上遇到不少知音。
《光的觉醒:1925年五卅运动回溯》新书分享会
“一时的热闹,不难。举办超过20年的上海书展依然保持这样高的人气,甚至一年比一年更旺 ,这是上海这座城市的奇迹 。”不止一位出版人由衷感慨。
上海书展首日人气旺。施晨露摄
上海书展首日人气旺 。赖鑫琳摄
让好书找到读者,为“小众 ”找到“大众”
“上海书展在全国读书人中享有极高声誉,我们选择在上海书展首发这套《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 ,就是希望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让更多读者看到它们,阅读它们 ,架起学术与公众之间的一座桥梁。”上海展览中心大厅中央舞台,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总编辑芮宏朝向台下满座读者说。
“敦煌学 ”找到大众 。施晨露摄
“这几年,敦煌很热,很高兴看到很多普通读者爱上敦煌文化。《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汇集敦煌学的最新研究成果 ,学术进步是推动我们更好认识敦煌的根基。”领衔这套书的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荣新江说 。
《新时代敦煌学研究丛书》在上海书展首发。施晨露摄
今年上海书展将举办1267项阅读活动,数量再创新高,上海展览中心大厅中心活动区无疑是书展最重要的发布舞台。从开幕首日在这里举办的多场阅读和首发活动 ,就能看出上海书展的某种气质。
上午9时,书展一开幕,第一个登上中央舞台的是“行进的风景2025——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作品联展”启动仪式 。自2023年“行进的风景”系列活动在上海书展首次落地以来 ,中国作协已连续三年在这里搭建文学与读者对话的平台,通过作家见面会、作品分享会等形式,让作家与读者之间的情感共鸣有了落地的载体 ,让“行进的风景 ”成为文学与读者生活相互交融的风景。
“行进的风景2025——中国作家协会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特别致敬作品背后的编辑。施晨露摄
今年上海书展期间,“行进的风景2025”将举办4场活动,赵德发 、祝勇、孙惠芬、王尧四位作家将带来新作《大海风》《国宝》《紫山》《桃花坞》 ,与读者面对面交流 。“《大海风》是我的第10部长篇小说,我的第一部小说——写于1996年的《缱绻与决绝》改编的电视剧《生万物》今晚就将在央视八套黄金档开播,杨幂、欧豪主演。 ”分享最后,赵德发的这个“预告”迅速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中午12点 ,“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 ”系列丛书新书分享会上,陈引驰 、江晓原、李晓杰、徐兴无 、王家葵、詹丹多位学者在台上一字排开,阵容庞大 。中华书局总编辑尹涛感动地说:“中午时段 ,依然有这么多读者留在这里,亲近传统文化,这就是上海书展的魅力。”
正午时段举办的“中华经典通识”“中华经典百句 ”系列丛书新书分享会依然人气十足。施晨露摄
去年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四十余年唐诗研究总结性著作《唐五代诗全编》在上海书展中央舞台首发,成为当年书展的高光时刻 。今年书展第一天,陈尚君亮相朱东润“陆游三书”分享会。“今年是伟大诗人陆游诞辰900周年 ,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朱东润先生所著‘陆游三书’《陆游选集》《陆游传》《陆游研究》,作为朱先生的弟子,来书展向更多读者介绍这套书 ,我义不容辞。”陈尚君说 。
未来几天,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南史》平装本等学术重磅还将在这片舞台与读者见面。
新书与旧书同台,根本都是为读者服务
来自大连的李先生一家三口把在上海游玩的最后一天留给上海书展,拖着两个行李箱的这家人说 ,“前几天看到上海书展的预告,立刻买票了。”
拖着两个行李箱的一家三口来自大连。施晨露摄
质量工程师高晓烽同样拖着行李箱在书展现场穿梭,“每年都来 ,要买很多书,索性带个箱子来 。”这位上海书展年轻的“老读者”觉得,书展的活动更多了 ,文创更多了,另一个变化是,各家出版社的新书都做得越来越美 ,“以前可能只有礼品书才有刷边本,现在普通读者都能买到更多装帧十分精美的书。 ”
热情为读者服务的出版人。施晨露摄
上海文艺出版社展位里推出了图书盲盒,新书展台上 ,不仅有每本新书的详细介绍,有的还附上了豆瓣评分,给读者提供参考 。“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出版人越来越意识到要与读者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 ,而不是简单的‘我出你买’‘我卖你买’。”上海文艺出版社副社长李伟长解析新书推介越来越“卷”的门道。
花了很多心思的出版人 。施晨露摄
今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立的“旧书新知 ”全国邀请展里,老读者罗伟树满脸笑容地举起最新“斩获”——在天津市古籍书店摊位上淘到的一本《吴承恩小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苏兴,是古典文学尤其是明清小说的研究专家。我家里有他写的《红楼梦》《水浒传》等多部经典的研究专著 ,看到这本写《西游记》作者吴承恩的,一定要收 。”天津市古籍书店工作人员给老罗递上手写收据——3元。
旧书寻得新知音。施晨露摄
四川毛边书局的摊位前,两个从常州来的大一新生吴修远、吴承优买下一本《〈阿Q正传〉研究》 ,小心翼翼地拆开塑封袋包装 。“背后标价还是旧币,35元买下 ”,吴修远告诉记者 ,他们俩早上7点半坐高铁来上海逛书展,“纸质书的触感 、味道是不可取代的,特别是像这样的旧书 ,仿佛能闻到历史的味道。”在两个年轻人身旁淘书的老书友王国栋竖起大拇指:“年轻人喜欢旧书,是文化的传承。”
来自常州的两位年轻读者在毛边书局展位淘到了旧书。施晨露摄
扎根成都的毛边书局是今年上海书展“旧书新知 ”全国邀请展八个参展商之一,由流沙河题写的店名彰显着毛边书局的底蕴 。“我们是民营书店,1998年创办 ,2018年开始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现在,我们管理着一家图书馆。”在展位前服务的毛边书局工作人员马良珍带着川渝人的爽朗不厌其烦地向读者介绍。“旧书靠积累 ,毛边书局的特色就是不同地域文化,这次我们就带来了很多和上海有关的旧书、旧资料,这份上海昆剧团的‘上海四川艺术交流演出’节目册 ,回到上海了!”
“旧书是美丽的 ”,因为有记忆、有温度 。施晨露摄
“这本藏书家姜德明的书话集是我们为上海书展赶印的,刚刚从印厂装订出来。”在北京中国书店展位 ,除了3000册旧书,首发新书《旧书是美丽的》让很多读者心有所感。“这句话是我们大家的心声 。上海书展历来以新书为主,特别是很多新书会选在上海书展首发 ,引入旧书,也是对新书的一种补充。”中国书店副总经理刘易臣说,“全国旧书业同道一起‘走出来’,相聚在上海为更多读者服务 ,我们都特别乐意!”
阅读,随时随地开始。施晨露摄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